2006/8月26日
今天跟一個領袖營認識的朋友聊天
在他網誌中發現了一篇文章令我感觸良多
那是一篇柏鈞學長寫的文章"公民文化零距離"
我們是一群可能跟你一樣的年輕人,沒事我們去錢櫃唱歌、我們打球、我們去參加海洋音樂祭,我們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學混過「南陽街」,我們約喜歡的人去看電影……全部跟你一樣。對於我們所在的環境,我們有些想像,因為有不滿、因為熱愛、因為想做有意義的事情,所以我們尋找志同道合的人,我們跟你唯一不一樣的地方,是我們希望創造一個「公民文化」的社會,「公民文化」代表的不是打工一小時多少錢、不是你所嚮往的功利主義,而是對於現今社會狀態的一種嚮往。我們對於公共事務關心,但不至於為此瘋狂,我們厭倦每天的藍綠惡鬥,或是意識形態的爭奪,在這個社會上,資訊不平等,民眾時常被媒體操控,大家對於政治狂熱,但缺乏就事論事的空間,也因此,廣泛的政治被污名化,大家唾棄厭倦,但卻不知這些東西,缺乏你的參與就會影響你的生活。公民文化在公民參與理論(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ory)裡面,假定公民是理性並且掌握決策所需的資訊,以公民利益的觀點來參與政治,每個人民對於政策影響力均相同,決策者依民意作為決策基礎,在這樣的觀點裡,台灣會擁有許多類似我們的NGO團體,大家提倡理念,大家擁有自我管制的能力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上。我們期望大家往自己的夢想去追尋,不一定要參與政治,但政治就在你的生活當中,政治可能在辦公室、可能在家庭、可能是一種對於自我意志與想法的堅持,它並不可怕,它只是被媒體「放大」。我們希望,你必須在你的追夢過程中,發出理性的聲音,所以我們期盼的是一種中道理性的力量,社會上絕對不是非藍即綠,在這光譜中間,還有許多或是更多種色彩,因為人民被媒體或是社會定型,選擇簡單的歸納方式,這並不符合一個和諧的社會狀態。以上這些看似有點掉書袋但卻真誠的理論,都是我們在騎車、或是無所事事會想想的問題,真心期盼的未來。因此,我們的團體內,接納各種學校各種政治色彩的人,但大家卻可以擁有自己的政治態度,我們不是黨國主義的奉行者,我們認為青年必須懷抱夢想、理性選擇、負起責任,如同公民文化的闡述之中,創造中道理性的社會力量,「學運」的時代已經過去,即便我們對於它有許多浪漫的回憶,但現今生活在民主國家的年輕人,已經不需去衝撞威權,我們應該用更好的方法,讓民主更美麗、讓可以理性辯論公共政策的公民社會茁壯。我知道這很難,離台灣現況差的很遠,但我們還年輕,我們可以慢慢的構思,慢慢的去想像,慢慢等待「公民社會」的到來!(●作者王柏鈞,北市人,大學生,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(TYCA)常務理事。簡介表示,以推動台灣成為公民社會為理念,認為現代青年要有夢想、理性、責任之特質。本文為ETtoday.com網友投稿,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。) http://www.ettoday.com/2006/08/02/141-1973007.htm [1]
我在營隊前我總覺得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
他們很了解時事 他們有理想有抱負 對公共事務充滿了熱誠
而我還是個死大學生 天天在玩 對時事漠不關心
也許我對某些事情是有熱情與堅持的 但相對於他們而言 感覺卻如此的渺小
從前只要遇到選舉我是絕不看新聞的
因為我不喜歡那樣的吵吵鬧鬧
我對政治的反感也間接造成了我對公民事務的"不想"了解
但是認識了他們 看過了學長的文章
我改變了原先的想法
我也期許自己變成一個有理想、理性與責任的青年^^"
"不會問什麼時候休息,只知道哪邊需要支援" 這句話是從詩翰網誌中看到的
喜歡大地 就是這種感覺
想把這句話送給大地每一位伙伴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